「另见」端午 姥姥的荷包

“将喜欢的一切留在身边,这便是努力的意义。”

小时候每到这个节气,就开始眼巴巴的盼望起来,不是白白糯糯的大枣粽子,也不是松花江上热闹的龙舟,而是来自于姥姥的那一串五月节辟邪祛秽小挂件。

姥姥出自东北的猎户望族,同辈只此一女,深得叔叔大爷长辈们的疼爱,大家闺秀,贤良淑德,极善女红,打小裹了脚,就在闺房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绣嫁妆,这一绣就绣到24岁才出阁。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了不起的事件,绝对是骨灰级的“大龄女青年”,皆因家中富庶养尊处优不舍得嫁女。

后来看八字配五行算命理精挑严选,嫁给了十里八乡外的地主孙子,我姥爷。八抬大轿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抬着姥姥和姥姥二十几年积攒的嫁妆,吹吹打打的走了几天几夜,来到姥爷家,他们也才第一次见上面。这一来,就再也没能回去,姥姥这一辈子,再也没见过自己的亲娘

△细绳袋 法国 1625-1700 / 7x10CM 大都会博物馆

姥爷排行老三,“老李家三儿媳妇心灵手巧”那是在整个家族,乃至十里八乡都享有盛誉的。哪家小姐,婆子遇到针法,绣法难题,排着队的找姥姥,找到她,就什么都解决了。如果姥姥现在在世,那些巧夺天工的女红入录非遗绝对当之无愧。

△清代真丝锦缎荷包 1870-1890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记得姥姥刚过世的时候,母亲整理遗物,看到个邮票大的真丝小包,也不知是装什么的,紫红色的暗底,云鸢的月白绸缎滚边,薄巧如书签,精细的看不到一个针脚,一眼看去,觉得像是博物馆展柜里的物件。母亲想洗干净留纪念,没想到一沾水整个化掉了……我们母女唏嘘不已,后悔不迭。

△清朝 男士腰挂 1870-1880 

姥姥更年轻的照片我没见过,但是姥姥家里墙上镜框一直镶着姥姥姥爷六十几岁的合影,黑白的,姥姥端庄秀丽的五官,头发一丝不苟,和宋庆龄神似,相传年轻时候是远近闻名的大美人。母亲提起姥姥,她的亲娘,至今未能释怀,每每长叹一声——咱家这些闺女孙女重孙女,没一个样貌超过你姥姥啊……

△小袋 俄罗斯 18世纪早期 / 真丝 金属                                 

端午北方又称“五月节”,此时五毒尽出,亦需“祛病防疫”,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比如在门上悬挂桃枝、艾叶,脖子手腕脚腕缠“五彩缕”,孩子还会有长辈亲手做的香荷包和小扫帚,街上也会有人举着特制的木架子,上面挂满各式各样各种颜色的香包,扫帚,五彩线。

△小袋 荷兰 1600-1625 / 13X18CM 天鹅绒 荷兰国立博物馆                    

不过,那些都没我胸前,姥姥亲手做给我的好看。每次被人看到,都是一片啧啧不已的赞叹。姥姥做的荷包都是“张口”的,荷包口是胖嘟嘟的花瓣形,难度比闭口的大不知多少倍。主荷包一元硬币大小,饱满圆润,比例非常好看,配色也雅致,比如竹青暗纹的荷包皮,张口内里就配娇嫩的粉黛色,高级极了。最惊艳的是,主荷包下面三条流苏穗子,代替顶珠的还是三个小荷包,黄豆粒大小,个个张口,个个内里都絮了香草沫,凑近了闻,每个都散发着幽幽的艾草香——要知道,街边卖的荷包,有时候连大荷包就懒得絮香草进去。

这一小串玲珑剔透堪称艺术品的一大三小荷包旁边,还会缀上指尖大的小扫帚,别人做的傻大粗笨,戴着好像清洁女工,我的小巧精致,好像最精细的首饰,于是挺着骄傲的小胸脯,时时刻刻被亲朋好友甚至陌生人夸上天就是我儿时对端午节的全部记忆。

△钱包 英国 1680 / V&A 

姥姥有四个儿女,7个孙辈,因为年纪差距,印象中最有力的竞争对手是表弟——这个胖墩小时候长得像豆芽,身体细小不堪重负的托起大大的脑壳,自称”满脑袋智慧”,不过我们都会逗他”一脑壳豆腐渣”——姥姥年近80,每年端午节给我们姐弟俩个做荷包串串:孙儿孙女该什么制式,如何配色,姥姥心中自然有数,因此分发给我们的时候并不是先到先挑,而是事先分配好的。我们两个拿到手,总会凑在一起,相互摸摸看看,到底谁的荷包颜色更鲜亮,更”肚大口圆”,下面的小荷包是否个个有香味,开口周端——仿佛比出个高下,就比出了姥姥偏疼谁多一点点   ……

△埃及(阿拉伯)13-16世纪波士顿博物馆

后来,姥姥年纪大了眼睛不好,我也渐渐长大,胸前再也没挂过让人啧啧称奇的小荷包了……每逢端午,我总是想起,那样一串手工繁复的挂件,不知姥姥用了多少日夜,将丝丝缕缕缠缠绕绕的亲情和惦念,化为一针一线的细密表达,祈福儿孙健康平安…

笔者 李楠

上海李杜设计 创始人& 设计总监

拥爱设计公益计划 理事

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学院 室内与空间硕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环境艺术设计 学士

中国高级注册室内设计师

IRIDA国际高级注册室内设计师

国际室内设计协会(FIF)会员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CIDA)高级室内设计师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注册设计师

最新文章